close

  關註:臺海網海峽導報
  臺海網(微博)5月17日訊 臺灣聯合報17日社論:26度,“非核”舒適期的第一道試煉。摘編如下:
  因應核四封存後的電力需求,台“經濟部能源局”祭出第一項節能措施,擬擴大要求電影院、速食店等公共場所的夏季冷氣室溫不得低於攝氏26度。消息一齣,立刻招致許多民眾批評,尤以電影院、KTV業者及消費者的反彈最為強烈,痛批“官員腦筋秀逗”。
  這些反應,說明多數民眾尚未意識到臺灣“非核時代”的前期已經降臨,更未意識到民眾在迎接這場“反核聖戰”勝利的同時,自己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與作出什麼樣的準備。試想,在酷暑中,“廿六度”的冷氣室溫其實已經是個很舒適的環境,若連這點都覺得無法接受,未來如何面對伴隨“非核”而來的漲價、限電及開發新能源等連串挑戰。
  走向“非核”家園絕不是無痛分娩,相反的,它必定帶來強烈而持久的陣痛期。“政府”既已決定封存核四,且反核人士接下來的抗爭目標,是要求現有的核電廠也必須“提前除役”;那麼,臺灣因“非核”而留下的龐大電力缺口,“政府”和用電戶自不能不嚴正看待。
  我們之所以稱眼前這幾年為“非核時代的前期”,是因為一般民眾對於所謂的“核四封存”仍相當缺乏現實感;而且,“政府”預估臺灣的“缺電期”,實際上要到二○一八年才發生。亦即,在“缺電大爆發”之前,臺灣仍有三、四年的時間做好應有的準備,加速進行能源結構的調整與改造,增加非核電力的供給;同時,全民要在生活中實踐“節能”的認知,才可能度過非核的陣痛期。
  事實上,從呼喊“反核”口號到實際進入“非核”生活,民眾最大的問題並不在忍受夏季廿六度或廿八度的冷氣用電限制,也不只是要面對電價的必然上揚;最大的問題是,無論我們選擇什麼替代能源,都會有不同的代價要付,也會有不同的工作要做。不同的是,有些代價你察覺得早,有些代價你支付得晚,有些代價則是不論怎麼支付都彌補不了。
  以最近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空氣污染調查為例,整體而言,臺灣的空氣品質在亞洲四小龍中敬陪末座;個別而言,臺南市的懸浮微粒污染程度比中國大陸廣州還糟,就連臺北後花園花蓮的空氣品質都還不如東京。環保團體為此指責政府衛生部門失職,未能妥善為民眾的健康把關,而相關官員竟然只是提醒民眾要“減少出門”。空污已成為臺灣民眾感染肺病的大患,衛福官員這種事不關己的消極態度,令人難以忍受。
  然而,如果追問臺灣近年空氣品質惡化的原因,除了工廠的廢氣排放之外,臺灣因核電發展受限導致火力發電比重急劇上升到七成,其中又以“燃煤”為大宗,這是臺灣各城市空氣懸浮微粒及碳排放增加的主因之一。遺憾的是,在反對黨及反核人士高舉環保大旗的時候,這個問題卻故意被略而不談;甚至有人認為,為了確保非核,一點空氣污染是可以忍受或應該犧牲的事。
  臺灣的反核議題,在政治人物的反覆操弄下,使得“核安”、“環保”與“道德”混為一談,變得只有“目標”卻畫不出“路徑”,甚至被林義雄的禁食抗爭“神聖化”到各界噤聲的地步,其危險正在於此:我們勾勒樂園美景,卻說不出要如何走向那裡。民進黨“立委”指控,在世衛組織的調查中,臺灣的空染指數高達新加坡的兩倍之多;但他們不會告訴你,新加坡的住宅電價同時也是臺灣電價的兩倍,因為新加坡的供電以天然氣電力為主。“綠委”還指控,連中國上海的空氣都比臺灣南部的新營、鳳山好,官員怎麼對得起臺灣人民?但試問,新營和鳳山是誰在執政?又是誰在反核?
  核四既已宣佈封存,要重新將它從時空膠囊中喚醒的機會,不會比白雪公主遇到真愛王子的機率高多少。如果明白了這一點,臺灣民眾就不能不開始想想下一步要怎麼走:替代能源何在?誰家農田要改種綠能作物?新的電廠會不會蓋在我家後院?或者必須在自家屋頂裝置太陽能發電板?
  臺灣非核的舒適期只剩三、四年,藍綠隨便對峙個幾回合就耗掉了。今天,大家不要覺得廿六攝氏度的電影院多麼難以忍受,而須想到這是人們爭取廢核成功而必須共同承擔的代價;在漫長的非核路上,這不過是臺灣必須走的一小步而已。
  責任編輯:林連金  (原標題:台媒社論:26度,非核舒適期的第一道試煉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v18cvdt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